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环球微头条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3000字_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5-02 06:45:41

1、摘要: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途径很多,思路也不少。


【资料图】

2、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分析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力求在科学择业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关键词: 就业;择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4、一些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自信,就业时“饥不择食”;另一些依然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就业时“好高骛远”,脱离社会需要。

5、这两种倾向都将导致就业成功率的下降。

6、学校和社会曾向大学生呼吁“先就业,再择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7、此呼吁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即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与择业,避免好高骛远的择业心态,提高学生的第一次就业率,稳定就业局势。

8、但有不少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以为先就业就是忽视自身条件,迎合就业岗位的需要,只要有用人单位接受,就盲目签约。

9、这种现象尤其在一般院校及非热门专业的学生中最为突出。

10、其结果可能因为匆忙就业而导致更高的离职率,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11、  其实,割裂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孤立看待二者的先后关系是不科学的。

12、我们倡导的是科学择业,以提高就业成功率,保持就业的稳定。

13、  一、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一)就业与择业紧密联系,互相影响  就业是使个体在社会分工中处于某种职业角色的行为。

14、这种行为状态,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间断的。

15、择业则是个体进入就业状态的必要环节。

16、一个人处于失业(自愿或不自愿)状态时,意味着再次择业。

17、广义的就业是由择业、失业、再择业构成的,即择业是就业的基础。

18、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19、  (二)盲目就业与盲目择业的后果  先就业再择业的提法是有前提条件的,它主要是针对盲目择业的现象而提出的。

20、所谓盲目择业,就是只考虑自身因素,而忽视职位和社会需求的现象。

21、盲目就业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看岗位,而忽视自身的需要。

22、盲目就业意味着盲目择业,意味着人职的不匹配,也潜伏着较大失业概率的危机。

23、从本质上看,盲目就业与盲目择业这两种倾向都将导致人职的不匹配。

24、盲目就业从表象看虽然提高了一次就业率,但离职率也很高。

25、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学生的就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6、故先就业再择业只是特定时期的权宜之计,要真正做到人职匹配,科学就业有必要导入职业生涯规划。

27、  (三)科学对待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就业应建立在科学择业的基础上。

28、那些通过盲目就业到达岗位的学生,通常经过一段时间,就发现现实的岗位与自己的需要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是与自己的主观期望有差距,另一方面是自己本身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29、解决这种差距最简单也是最经济的办法就是跳槽。

30、 据有关调查,毕业后的一年至两年当中是大学生频繁跳槽的阶段。

31、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一般都本着实用的原则,希望求职者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甚至尽量减少岗前培训的时间。

32、因为求职者与岗位的差异程度以及培训本身都需要企业付出时间和资金上的成本。

33、作为企业为保证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的局面,客观上需要求职者的就业处于一定的稳定状态。

34、面对实践经验匮乏却又轻易频繁跳槽的大学生,在决定是否聘用他们时,用人单位是持谨慎态度的。

35、在用人单位看来,频繁跳槽就是浮躁、缺乏责任的代名词。

36、这种现象的泛滥更加剧了用人单位谨慎聘用大学生的心态。

37、就整个社会来看,很容易演变成大学生求职难的局面。

38、如何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和职业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求职的成功。

39、  (四)处理好就业与择业关系的关键是导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求职观和职业道德观看似个体行为,与个人的修养有关系,但孤立的求职观是不存在的。

40、在大学里对大学生导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系统地树立正确的求职观。

41、  现实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运作及其管理更多地体现在企业中,更多的提法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42、因为企业在岗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现实意义很突出,也容易得到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关注。

43、一个还没有工作的人从何谈起职业生涯规划?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正是中西方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差距。

44、西方发达国家从潜在的人力资源开发开始,就导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45、我们更多的还是从企业中的现实的工作者入手,而缺乏必要职业规划指导的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要么盲目就业要么好高骛远。

46、那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果真能解决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有效提高就业率并保持就业的稳定吗?剖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

47、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大学生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

48、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

49、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50、为此必须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51、  (一)正确认识自我  古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要在社会上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首先就要正确认识自我。

52、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曾碰到这样的大学生求职者,令他哭笑不得。

53、该大学生面对企业的招聘方,抛出的问题竟然是“你看我适合做什么?企业能给我提供什么样的职位?”这种对自我对岗位一无所知的求职者并不是什么特例,它是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自我价值迷失的真实写照。

54、  正确认识自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

55、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6、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

57、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

58、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所创的职业性向测验,把个性类型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任何一种环境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其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组合。

59、通过类似的职业性向测验,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

60、  2、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地接触、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61、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常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求求职者谈一谈个人的兴趣爱好”。

62、其目的就是明确求职者是否具有与所求职位相匹配的兴趣,在他们看来兴趣是持续完成工作的动力之一。

63、  3、认识自己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社会上有这样的看法,“学校所学知识用处不大”。

64、这种观点一方面反映了教育体制中课程设置滞后的问题,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对实践技能的渴望。

65、为此,除了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外,校方和学生尽可能缩短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之间的差距。

66、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需求;校方可以提供各种咨询和讲座,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当中如何发挥、知识转化能力如何培养等。

67、  (二)明确职业定位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68、职业生涯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69、如果目标不确定,经常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的话,则必然导致职业生涯之路不规则,出现很多的重合和交叉。

70、典型的表现就是频繁跳槽,频繁更换工作,而各种工作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使职业生涯始终在低层次徘徊。

71、  (三)择业培训  在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择业的培训。

72、培训内容包括择业动机分析、择业心理准备、择业技巧,行业分析等方面。

73、  (四)培育职业素养,进行角色转换  大学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以书生气十足的刻板印象,原因之一是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缺乏对社会的接触,只有临近毕业了,才“主动”出击。

74、其结果会导致两种倾向:一方面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观,职业礼仪,职业规范等,降低就业诚信。

75、另一方面固守学生角色,难以适应职业需要,降低了就业概率。

76、因此对在校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规范的职业素养培训,尽早实现角色转换是职业规划的任务。

77、  以上任务可以形象地用一句话概述“一年级认识自我,二年级定行业,三年级定岗位,四年级走出去。

78、”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不管承认与否,大学生的第一份职业从广义上讲就是择业的结果,但这种择业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愿,学校的推荐,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职业兴趣、职业锚、职业能力)可能并不完全相符。

79、而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

80、  择业受求职者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一方面,求职者不可能具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另一方面,各种职业由于有各自不同的劳动对象、手段和工作环境,对求职者的能力也有相应的特定要求。

81、  由于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已经改革,传统的计划分配已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但是这种体制上和观念上的变化与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82、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入学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好找工作,缺乏主动择业的观念。

83、大学生毕业时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盲目自信,只考虑自身的需要脱离实际,对求职单位和职业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心态,“只要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选择和考虑的”。

84、这与所提倡的科学择业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这种观念。

85、  (二)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很看重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这也是他们走向社会,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86、根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的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人才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

87、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即大学生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自我缺乏认知。

88、  (三)有利于降低离职率  如前所述,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由于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盲目就业和择业,直接的后果是人职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草率跳槽。

89、经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对第一次择业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离职率。

90、  (四)有利于降低就业压力  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缺乏长远打算,不少大学生年轻时只是随波逐流地换工作,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到了30多岁还没有职业定位。

91、这种缺少规划地更换工作,一方面难以在一个合适的领域内积累必要的职业经验,而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另一方面频繁跳槽,会影响自己职业的稳定发展。

92、一个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或者频繁跳槽的求职者都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

93、个体的这种行为最终会演变成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谨慎选择,导致另一种就业压力,从会使得他们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

9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单纯谈论就业与择业的先与后,是不科学的。

95、就业应建立在科学择业的基础上,而科学的择业得益于职业规划。

96、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实意义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那种随意性极强的“随行就市”的现实主义,从长期看恰好是最不现实的。

97、从短期看,是谋到了一份职业(充其量只能是一份带薪的工作)。

98、但由于对工作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职业匹配率很低,职业失望率也随之提高,加大了潜在失业的概率。

99、对自己,对企业,对整个社会都会形成不稳定的因素。

100、所以我们倡导大学生借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慎重选择每一个岗位和职业,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导入到良好的轨道中。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